最新发布
“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升人文三水”专场
  • 信息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 发布日期:2025-11-19 10:00
  • 浏览次数:

时间:11月19日(星期三)上午10:0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卢春燕

嘉宾: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焕祥,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昊珺,市体育局副局长薛兰梅,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峰,海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汤荣祥

发布会现场

卢春燕(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提升人文三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为我市做好“文”这篇文章,提升人文三水提供了重要指引。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焕祥,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昊珺,市体育局副局长薛兰梅,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峰,海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汤荣祥,详细介绍泰州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资源活化、消费场景创新、文体融合发展、城市更新赋能等方面的具体举措、阶段性成效及未来规划。

首先,请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焕祥,发布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等情况。

周焕祥(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推动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厚植文化根基,赓续历史文脉。泰州是一座有戏的城市,我们坚持以文化为魂,系统梳理城市文脉,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一是擦亮文化品牌。整合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等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以文化厚度提升旅游高度。围绕“海军诞生地”品牌,打造海军舰艇文化公园,与人民海军诞生地旧址、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构成“两馆一园”联动格局,红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擦亮“梅郎故里、戏曲圣地”品牌,连续举办17届梅兰芳艺术节,组建泰州梅兰芳京剧团,建成63家“泰有戏”小剧场,创排《梅兰芳·丹桂记》《杨根思》《潜行者》《溱湖湾》等精品剧目,推动戏曲艺术活态传承、创新传播。其中,淮剧《潜行者》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跟踪项目,并刚刚荣获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十佳剧目奖。二是丰富文化供给。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创新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行动和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百梅争艳”“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等文艺演出活动,“十四五”期间发放“文化惠民券”资金3500余万元,资助演出4500余场次。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造64家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6支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每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演出2000余场,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三是焕新文化遗产。泰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全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0处,非遗代表性项目384个。我们牢固树立“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文化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坚持保护修缮与探源开发并重,推行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加大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古迹保护力度,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新发现文物288处,兴化草堰港遗址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创新开展“博物知旅”等活动,培育泰州木雕、兴化木船等非遗特色产业集群,建成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等50余家,推动非遗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

二、强化项目支撑,拓展产业空间。坚持项目带动,强化招商引资,文旅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文旅项目77个,完成投资约250亿元,其中11个文旅项目入选省重点文旅项目库,获省以上文旅专项资金支持1700余万元,省旅游基金贷款支持3.03亿元。今年以来,遴选50余个特色文旅项目开展推介,签约泰兴谷雨农文旅研学基地等10个项目,凤城河长岛枫叶岛、姜堰暴宝庄园等3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旅项目,蜂奥智能制造工业旅游区、阿派朗创造力乐园等项目正式开园。二是深化区域合作。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今年在上海举办文旅消费暨项目合作推介会、溱湖湾旅游推介会、“江海交融与沪同行”新质文旅推广、“寻味泰州”水城蟹乡美食旅游季等活动,参展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海国际MCN大会,集中展示泰州文旅资源。加强与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锦江国际集团等单位的全方位合作,全年上海来泰游客人数居外省游客榜首位。三是拓展康旅融合。聚焦“药、医、养、食、游”跨界融合,成立生态康养旅游产业联盟,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标准,评选市级示范基地18家,泰州创成全省首批唯一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丰富康养旅游消费场景,开展里下河农林文旅康养产业融合试点,引导扬子江、济川等龙头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发养生茶饮、药膳膳食等特色产品,推出药香踏青、本草避暑、丰收食养等四季康养旅游线路。

三、焕新消费场景,做热文旅市场。坚持内容侧与传播侧双向发力,深化品牌创新、业态创新和活动创新,文旅融合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一是打造特色品牌。深入实施文旅品牌创建行动,兴化市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沟古镇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乌巾荡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全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44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等30余家。上个月,兴化市东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第5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成为全国19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之一,也是目前江苏省内唯一获此称号的乡村。二是激发消费活力。聚焦游客消费新需求,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延长热门景区和文博场馆开放时间,优化预约机制和游览线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旅游宣传,全方位提升文旅活动供给质量和消费体验。今年以来,统筹开展“跟着苏超游泰州”“泰想你来过大年”“看苏超赏好戏”等活动,推出凭火车票、机票、门票享景区优惠等措施,发布“人文三水”、春之雅集、花漾水城、幸福滋味等主题线路。三是构建营销矩阵。聚焦早茶、花海、会船、美食等泰州元素,统筹运营北京、上海等5个泰州旅游推广中心,在国家、省级重点媒体开展系列宣传,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模式。联合连云港、盐城等城市组团推介,在重点客源市场举办专题推介路演,邀请各地旅行商和网红达人考察采风,多角度展现泰州幸福城市魅力。持续运营携程、美团、同程 “幸福泰州”文旅品牌馆,平台宣传曝光超6100万人次。紧扣“苏超”赛事优化改版“泰州文旅”抖音号、视频号,今年以来发布短视频1100余条,全年播放量超过10亿次,抖音粉丝量从 2.9万增至 40.6万,增长量位居全省文旅抖音号首位。

各位媒体朋友,泰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璀璨、红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旅融合前景广阔。我们将切实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共促经济社会发展。

谢谢大家。


卢春燕(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澎湃新闻记者:苏超泰州队主场比赛期间,我们商务局举办了多场促销费活动,现在泰州拿了冠军,想问下,如何接住这波流量,有哪些提振消费具体活动和政策?

杨昊珺(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今年以来,面对消费市场新形势新需求,市商务部门锚定“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核心目标,以“活动牵引、流量赋能、品牌破圈”为抓手,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以“主题促销”激活消费节点。紧扣春节、“五一”、暑期、国庆等消费旺季,聚焦群众需求最集中的美食餐饮、大宗消费、以旧换新等领域,精心策划举办了“泰享消费”系列特色活动100余场。其中,国庆期间举办的“泰享消费·喜庆丰收”主题促消费暨“万金乐市集”,因形式新颖、惠民力度大,还获得了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让“泰州消费”走向了全国视野。

二是以“苏超流量”撬动消费增量。打造“赛事+消费”融合模式,推出“泰享消费·足球大集”“苏超来泰·早茶吃嗨”等特色活动,布局120个大屏观赛点,带动周边商业消费,把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热情。此外,同步举办“老字号特色展”“泰州早茶特色展”“江苏非遗特色展”,让“一集一展”成为展示泰州特色、吸引市民消费的新载体。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全市商场、综合体、特色街区及夜市的客流量较平日增长超40%,营业额平均提升25%以上。

三是以“早茶品牌”擦亮消费名片。依托“中国早茶美食地标城市”招牌,持续加大泰州早茶推广力度,面向外地来泰消费者发放“泰州早茶”消费券,让更多人了解泰州早茶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味。在系列举措加持下,全市早茶门店客流量同比增长30%以上,带动餐饮行业实现逆势增长。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培育消费新业态、拓展消费新场景、创新消费新模式,特别是做好“苏超夺冠”后半篇文章,以高品质消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第一,在“活动引领”上再下功夫,让消费场景更丰富。我们将聚焦汽车、家装、家居、家电“四大件”,以及文旅、餐饮等重点领域,持续扩大“泰享消费”品牌活动影响力。鼓励市场主体结合季节特点、消费趋势,策划车展、美食季、网购季等“展销一体”活动。结合承办的省级餐饮促消费活动,近期将启动“泰州早茶美食季”,精选一批优质商家和特色单品集中推广,推动泰州美食产业“出圈”。

第二,在“政策扶持”上再出实招,让消费业态更鲜活。我们将完善新一轮促消费政策,重点向直播电商、首店、首发经济等新业态倾斜。通过举办泰州电商直播季、电商直播大赛等活动,推动建设一批区域性直播电商基地,培育一批本土直播团队和网红品牌,让“泰州好货”通过直播走向全国。同时,深挖泰州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带优势,推动“产业带+电商”深度融合,形成“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

第三,在“环境优化”上再提效能,让消费体验更安心。我们将持续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特色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更多“有颜值、有内涵、有活力”的消费载体。此外,针对广大消费者关心的预付卡消费问题,我们正在推进单用途预付卡地方立法,并扩大泰州市预付卡管理服务平台的覆盖面,切实守护好市民的“钱袋子”,让大家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

央广网记者:请问市体育局在探索“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举措?

薛兰梅(市体育局副局长):推动文化与体育深度融合,是我们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人文“三水”建设的重要路径。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体彰文、以文促体”,既让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体育运动注入灵魂,也让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成为展示泰州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一是打造特色品牌赛事,让文体融合“动”起来。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泰州城市精神、文化地标、文化故事融入体育赛事,构建特色赛事IP,在全社会形成持续的情感共鸣与社会认同。持续办好“苏超”“泰马”“泰铁”等特色赛事,传承与发展泰州水文化、海军文化、京剧文化和“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以“泰马”为例,我们将致力打造一条“移动的城市人文风景线”,赛道精心串联凤城河、古街区等核心地标,让跑者在运动中直观感受“水韵灵气”。同时,在赛事中融入“水浒人物跑团”、“梅派京剧”等文化互动环节,使其成为一场充满泰州特色的文化嘉年华。

二是创新体育文化传播,让文体融合“走”出去。我们着力推动体育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播,持续扩展“苏超”、泰州马拉松等赛事精神文化外延,提升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做好“苏超夺冠”后半篇文章,讲好泰兴远大、姜堰女足、海陵老炮儿足球队等本土足球故事,提炼具有泰州标识的体育精神谱系。积极推动赛事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商务、文旅等部门联动开发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体育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让泰州的城市文化随着这些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传递水城魅力。

三是建设城市文体空间,让文体融合“驻”下来。我们积极推进“体育为民突破行动”,不仅织密织牢全市健身设施网络,还在规划建设体育公园、健身路径等健身场地设施的过程中,注重融入城市标识、历史名人等文化符号。在大型公园、城市出入口等重点区域设置“苏超”首届冠军、体育运动等各类标志标识。让市民在日常出行、运动锻炼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和体育熏陶,让城市处处洋溢着“水韵的文气”与“水城的朝气”。

四是发展体育非遗项目,让文体融合“传”开来。我们高度重视“溱潼会船”“兴化龙舟”等具备体育性与文化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支持申报更高层级的体育非遗项目,并推动此类节庆活动向常态化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旅游体验项目转型。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石锁、空竹、滚莲湘等“体育非遗项目”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创新展示展演、技艺体验、亲子互动等形式,为老百姓在“家门口”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和文化需求。

现代快报记者:“苏超”期间,“武松在几万观众注视下认真打虎”等话题登上热搜,成为网络爆点,让全国观众记住了兴化是“施耐庵故乡”“水浒摇篮”。实际上,除了施耐庵之外,“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也是兴化人,拥有这么多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请问兴化在挖掘、活化、推广上,有着怎样的举措和规划?

陈林峰(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你所说,“苏超”期间,我们通过足球和水浒相结合,让更多人认识了兴化、记住了兴化,这得益于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郑板桥的水墨、施耐庵的水浒都源自兴化,提升人文“三水”兴化既有责任,更有优势。为此,我们创新“+文化”模式,深挖各行业、各领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深度结合,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文化附加值。

一是“街区+文化”,让名城活起来。兴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推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中,我们深挖街区文化内核,实施“文棋书画”项目。立足兴化“国际象棋之乡”优势,制定出台“支持国际象棋发展六条措施”,全面推进国象课程进校园、进街区,自主培养了侯逸凡、谷笑冰、郭琦等一众国象名将,高木子嫣等年轻小将。兴化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小说之乡”,18个“中国文学之乡”之一,依托毕飞宇工作室、作家驻城计划等平台,举办了6届施耐庵文学奖,前5届评选出的23部获奖作品中,有4部获茅盾文学奖,《回响》《繁花》等作品被翻拍为大热电视剧,“茅奖风向标,影视源富矿”效应日益凸显。目前已有中国作协32人,省作协98人。同时,兴化还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范围内唯一获批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县级城市,文化文明交相辉映。前不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获批4.56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我们以此为杠杆,与金融部门达成48亿元融资协议,全面推动“两街一镇”保护更新项目,提档升级博物馆、郑板桥故居,打造水浒主题实景演出,立体多维地呈现文化资源。

二是“服务+文化”,让日子香起来。兴化有户籍人口145.8万,常住人口111万。立足群众文化需求,我们以阵地建设为切口,对儒学广场及周边古建筑进行整合利用,打造全省最具“文化底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获省委宣传部高度肯定,认为是“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并进行经验推介。今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试点项目“兴化书院”建设,定期演出善行小戏、优秀传统剧目,组织特色系列活动,联动1014个文明实践场所开展“三下乡·三进城”集中服务活动,同步打造青年讲堂、巾帼讲堂、健康讲堂、家长讲堂等主题讲堂,拓宽覆盖面。

三是“旅游+文化”,让风景火起来。兴化旅游资源丰富,是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东罗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省唯一。近年来,我们在景区巧妙融入板桥道情、茅山号子、会船等民俗表演,推出夜间实景剧《壹念·千垛》、水浒主题文化市集,形成“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品菊花、冬览芦花”的文旅品牌。今年夏季,我们借力“苏超”引流,提前策划、主动介入,率先开展“苏兴游体验官”球迷互动活动,率先推出全球游客免票政策,率先打造苏超专属话题矩阵,“武松打虎”中场表演成功破圈。策划发起的“寻找苏超‘水浒108将’”大型网络互动,吸引14个省市260万人参与,单条评论最高点赞量超12万。同时,做足“赛事+”文章,推出“吃住行购”景区畅游大礼包,将赛事关注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成功点亮城市“夜经济”,获得央视重点推介。新华日报内参部点评:“兴化借助苏超,发展在地经济,让3万人自愿掏腰包。全省远离苏超城市中心的县区,不妨抄作业,莫辜负‘苏超’这个送上门的经济引力波。”

今天借此机会,诚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到兴化走一走、看一看,并通过大家向全球游客发出邀请。我也带来了兴化文旅大礼包(举起所带展板):

1.冠军球队终生免费尊享,每次最多可带一支足球队阵容(11人)同行;

2.全球游客姓名中含“兴”“化”任一字可免费畅游;

3.所有昭苏游客对应享受兴化景区长期免票特权。

期盼大家能多多宣传兴化、支持兴化,再次感谢大家。

新浪网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十五五”时期,泰州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旅游发展内生动力方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


周焕祥(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谢谢您的提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我们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系统谋划泰州市“十五五”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强化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加大高品质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活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

一是放大“苏超首冠”效应。泰州队“苏超”夺冠,创造了建市近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破圈爆点,为泰州带来巨大的城市荣耀和流量关注。我们将充分利用“苏超冠军”的品牌价值和宣传效应,积极打造文体旅融合新场景,推出“跟着冠军游泰州”产品体系,设置“冠军号”游船和冠军主题打卡点,设计冠军精神溯源、冠军红色基因、冠军水城生态、冠军滋味美食等精品线路,开发潮流车贴、时尚玩偶等文创产品,通过场景打造、文化体验、流量转化,全力书写“苏超夺冠”后半篇文章。

二是深化业态融合创新。持续拓展“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促进文旅与农业、工业、交通、林业等领域有机融合。推进“文旅+生态”,以溱湖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抓手,放大“江苏大公园”生态优势;推进“文旅+人文”,推动文物、非遗等历史文脉与景区景点深度融合,打造“人文三水”文化体验高地;推进“文旅+跨界”,大力培育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文旅新业态,健全高质量旅游服务体系,以优质体验“圈粉”更多游客。

三是丰富文旅消费场景。立足泰州美食、大健康产业、曲艺文化、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禀赋,持续办好“请到泰州过大年”“跟着苏超游泰州”等品牌活动,培育“跟着赛事去旅行”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文旅产品,丰富“夜泰美”夜间消费和“微周末”短途度假等优质供给,进一步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强化区域联动协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全市域文旅资源协同开发,着力推动大江风景、城河风情、湿地风光、乡村风貌串珠成链、交相辉映。推动各市区项目共谋、产业共兴、平台共建、市场共享,发挥东罗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实施乡村旅游提质行动;推进凤城河、李中水上森林创建国家级品牌,打造具有区域带动力的核心景区集群;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培育覆盖全域的红色研学、国风沉浸、民俗体验等文旅产品体系。

五是打造营销推广矩阵。深度挖掘“梅桃柳、儒释道、盐水茶”及 “梅兰芳故里”“海军诞生地”等文化特质,策划文旅特色线路、主题活动、必选榜单,加大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宣发力度,邀请头部网红、旅游达人开展深度体验与大型直播,构建联通龙头旅行商、重点线上平台、各地旅游推广中心的营销网络,持续提升“泰州泰美 泰想你来”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海陵区作为泰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承载地,如何通过城市更新促进“人文三水”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汤荣祥(海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13年,泰州市成功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其主要承载地,海陵拥有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涵盖凤城河以内区域及五巷—涵西街、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千年古城的市井烟火、原生文化和乡愁情怀,充分彰显着“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独特魅力。

一是匠心雕琢古城肌理。在古建老宅保护上,坚持“修旧如旧”,完成北山寺、笔颖楼等11处文保单位修缮,建成吴让之、单毓华等5个名贤纪念馆,单声文物珍藏馆等9家场馆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在古街旧巷保护上,对钟楼巷、十胜街等8条老街巷和五一路、海陵路等10条道路提档升级,最大程度留住街巷肌理、留住原有居民、留住尘世烟火;在历史地段保护上,坚持“小尺度、渐进式”理念,倡导居民自主更新、自主修缮,创新推行“街巷共议制”,推动“被动保护”向“主动共建”转变。今年10月,北山寺街历史地段自主更新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江苏省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成为泰州市今年唯一入选的项目。

二是精心活化文脉资源。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重塑,更是在于活化利用。以红色教育阵地建设为引领,修复开放杨延修纪念馆、吴同甲故居纪念馆及苏北党校旧址,串联起革命传统与文人风骨,打造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将闲置民居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空间,活化修缮张淦清、张木卿故居,打造了“南唐里”会客厅和驿站,与“南唐里937街区”联动,让老街区成为市民可看、可学、可玩的古城新地标;精心培育望海雅居早茶文化、涵东涵西文旅街区、十胜街夜经济等特色业态,形成文旅商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三是诚心植引文化业态。按照“政府引导、自我造血”模式,引入市场化运营。支持海棠春、会宾楼等餐饮企业深耕细作,早茶年营收突破10亿元;塑造出税东街、钟楼巷等网红打卡地,引进“年轻泰”商户100余家;结合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推出“泰州梅兰芳故乡主题地图”,将梅纪馆、梅家旧居、老街戏台等40个历史文化印记“串珠成链”,开启各地游客“寻梅”之旅,让“海陵烟火气”成为最动人的文化品牌。

下一步,海陵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有力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工作,不断推动城市文脉赓续、品质提升,以新作为拓展“历史文化名城”新形象,助推泰州城市能级提升、功能塑强、品质改善。


卢春燕(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大美泰州,足够精彩。苏超冠军城在进一步厚植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彰显城市品格上有着太多精彩篇章。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市(区)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本次系列主题发布会给予的大力支持。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